论我国的教育根源,可谓渊源流长,孔孟之道几经数千年,依旧深驻人心,从古时的科举制度,到当今的高考制度,都无不从事实上证实了我国的教育根源。不可否认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其自身优越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统一的。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对于一种制度,也是如此,同时,事物又是不断的进步、变化、发展的,所以如果我们的制度存在弊端和不足,那么就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本文中主要对我国教育制度及其中的弊端作出阐述,同时对部分西方的教育模式和制度作出分析,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首先,我国对公民的受教育权十分重视,并且制度也相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管理监督等机制的重视程度。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杨振宁曾经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 说:“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
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不明确!
我们的高校到底培养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人才?中国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大兴土木,以建立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为晋升综合性大学,许多高校增加了很多没有实力的边缘学科,如理工类大学都开设财经类学科,财经类大学也向理工科发展。结果造成了学校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校园扩建上,而增设的学科由于不是自己的强项,而在引进师资等“软件”上又跟不上学科发展步伐,造成学科发展“蜗行”,学生就业困难。因此,高校应该明确自己的培养目的,从社会需要和自身优势出发,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专家型人才的重任。
二、教师研究教学与管理混乱。
许多教师的待遇与职称都与文章与学术成果挂钩,这必然导致了学术腐败,例如,普片出现在众多老师合编一本书的现象,而编出来的书每一章节都是老师拼凑而来,没有一点价值可言。另外,现在一些高校中的政治等级划分也与学术成果挂钩。这更进一步的恶化了学术氛围,同时也减少了老师的教学学时和与学生的沟通空间,破坏了学校的教学实质。因此高校应该端正职称评选制度,兼顾科研和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学术规范制度的缺乏。
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因此学术知识产权问题就成了我国科研人员最为头疼的事情。比如说,有的作品从头到尾没有一处引用和标注,大量的抄袭被包装成原创。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清楚分辨出他是一个学术骗子还是一个学术大师。因此,没有好的学术氛围环境,真正的人才得不到施展自己的空间,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人才外流,我国出国留学生大部分都在国外谋求发展空间,这对我国的学术环境是一种无声的否定!而这种学术的腐朽根源应该是在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高校本身在培养人才和相关鼓励机制上应该作出正确的引导,从根源上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肃清学术环境!
四、学费偏高。
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中都实行小学到大学的义务教育,中国人口众多,国情特殊,但不可否认,中国大学高校学费普遍偏高。对13亿中有一大半是农民的人来说,一年最少过万的教育支出,可能他们一年不吃不喝所获得的收入都没那么多。而与此对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这两个方面的对比容易让大部分的国民对教育产生排斥心理:既然上了大学还是不好就业,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送孩子去上学呢?同时,对学生的求学动力也是一种打击。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从具体的实际出发,提高高校的教育资金投入,同时,提高经济的发展速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良就业环境,端正公民对高校教育的认识。
五、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很多大学大量扩招,造成师资紧缺,师资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为了在引进师资的同时提高自身学校排名,仅以引进人的毕业学校是否为名校为标准,忽略其是否具有从事这一行业的能力,是否具有为人师表的能力。记得有一句话:“大学之大,非在大楼,而在于大师。大师之大,非在资格之老,而在思想深邃,师德之大”。中国大学在这方面欠缺的太多。其次,在学习与考试方面,由于对高校教师所带学生及格率的要求和大学生平时的不努力之间的矛盾,使一些学生在考试时出现作弊现象,而作弊率也是对老师的一个考核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又要低作弊率(零作弊),又要进行考核,所以就会出现结业考核的试卷质量不佳的问题。最后,大学最引以为傲的人文教育做的也很差。很多大学生经过大学的教育内在的修养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奋斗,自信,理想等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并不多,高校应该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而参考国外的教育制度,有很多可取之处:
首先,在受教育规定方面:加拿大政府规定,凡是年龄在6岁至16岁的未成年人必须接受教育,完成这期间的教育后相当于中学毕业,且这是义务教育,也就是说,这期间拥有居民或公民身份的学生是不必支付学费的,而所收杂费也非常便宜。德国实行十二年制的义务教育,年满6岁的儿童必须依法上学。小学学制四年(在柏林小学六年),四年小学后经过5年级和6年级的过滤阶段进入所谓“分流的中学阶段”,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初级中学(包括5年级至9年级)、实科中学(5年级至10年级)、文理中学(5年级至13年级)或综合学校(包括上述几类学校)。
其次,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方面:加拿大各大学“个性化”色彩相当浓。每所大学均为树立本身与众不同的校风和特色而全力以赴。其结果导致各大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多姿多彩,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甚至可多达1500项。加拿大大学中逾半数的大学要求学生修满学分后才允许毕业。美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两年制学院、四年制大学(学院)、研究生院和有些大学同时也是研究中心这样几种类型。高等教育各层次都有相应的学分标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用严格的学分制度来规定,无论要拿到哪一层次的学位,都必须上满与其学分标准有关的必修课,并参加规定的考试。而且各大学之间的学分相互承认,学生可以带着学分转入其他大学,而且只要累积满相应的学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
再次,在教育学科制度改革方面: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教育考试改革以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为基础。昆士兰州有300多所高中,高中开设的学科种类很多,仅委颁学科就有50门左右。另外,有些学校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开设了委注册学科(主要为职业实践操作课),及由校外代理,在校内或校外施教的登记学科(如音乐、美术)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选择学校并选择学科组合,学校也鼓励学生选学他们所喜爱的、并能获得好成绩的委颁学科,并采用正式或非正式造型性评价方式指导与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就。昆士兰州的高中有两套评价系统:一套是内部的、单学科的,学校基准评价系统;一套是校外的跨课程考试评价系统(QCS考试)学生高中毕业可以获得学校颁发的教育手册,手册由大学入学报告单和高级证书两个部分组成,单独公布。大学入学报告单登录以校内评价(成就水平)为基础,经校外考试评价(QCS考试)打分、合成处理的OP等级和FP级别。大学挑选学生主要依据大学入学报告单登录的三项测量评价结果:整体位置(OP)、模块位置(FP)和基本技能(QCS)考试。
最后,在学术氛围的管理监督机制方面:国外的学术思想要求严谨,对论文质量把关较紧,学术环境较好。国外科学界有一句名言:一项科学实验,直到其成果发表并被理解才算完成。此名言阐述了两个道理,首先是研究成果必须发表,即信息得到传播和交流;其次是发表的论文必须被读者接受并理解,即信息被社会认可,产生了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JAMA)统计:1996JAMA国际投稿占全部自由来稿的13%,接受率仅为(国际投稿的)8%,其中英国投稿53篇,接受9篇;澳大利亚投稿20篇,接受3篇;加拿大投稿109篇,接受19篇;……中国仅投稿4篇,接受0篇。1997JAMA国际投稿占全部自由来稿的14%,接受率为9%,其中英国投稿33篇,接受4篇;澳大利亚投稿16篇,接受1篇;加拿大投稿100篇,接受19篇;……中国仅投稿6篇,接受0篇。这些数据从侧面反衬了我国学术管理模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综合我国与国外教育体制,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教育一定要基于“百年树人”之本,不断的加强教育体制改进、提高和教育资力投入,踏踏实实的前进,相信,未来中国高等教育